孩子对我拳脚相向, 我才醒悟: 管不管孩子的手机, 结局真的不一样
手机,就是儿子的命!
“能滚开吗?”
“除了会抢手机,你还会干点别的吗?”
“再逼我,我就跳楼!”
回想儿子沉迷手机的那段日子,真是苦不堪言。
有天晚上,我强行没收了他的手机,不让他打游戏。
他就像疯了一样,对我拳打脚踢,砸东西,嘴里还骂骂咧咧。
我气急了,控制不了情绪,也打回去。
家里,一片狼藉。
我胳膊上被掐出了淤青,儿子看都没看,捡起手机,就把自己锁在了卧室里。
老公回到家,埋怨我把孩子养废了。
好端端的孩子
为什么会变成这样
孩子刚上初中的时候,说班里同学课间都会聊游戏攻略,放学后也会三五成群的组队开黑,而自己根本插不进去,没什么朋友。
青春期孩子,对同伴关系的渴求甚于以往。
被他求得没了办法,就把自己一个旧手机给他用。
可他从刚开始的就玩15分钟,渐渐变成熬夜通宵,成绩也降到了倒数。
我们吼也吼了,骂也骂了、僵持过、惩罚过、没收过,作用一般。
反倒是侦察与反侦察的水平水涨船高,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技术不断成熟,每天都在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”的拉扯。
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努力,孩子还是被手机毁掉了?
带着这个困惑,我开始找答案,发现我错的明显。
一切都是手机的错吗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“禁果效应”。
所谓 “禁果效应”,指的是越是被禁止的东西,人们越想要得到,越难以抗拒其诱惑。
没收手机、断网甚至摔手机的行为,在孩子眼中,就像是对手机这颗“禁果”的强化,手机变得更有吸引力。
其次,在禁止玩手机的过程中,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,原本对手机只是一种消遣的兴趣,现在却因为我的禁止,变成了一种对自由和权利的追求。
我对孩子从小管教严格,小学阶段,从来没让他碰过手机。
考入初中后,我担心他跟不上,给他安排了好几个辅导班。
每天跟他说的最多的就是“写完作业了吗?“预习功课了吗?”
但儿子成绩依然处于中等水平,我越是指责,他越是逃避。
慢慢的,除了打游戏,再也没有兴趣好好学习,开始封闭自己,情绪暴躁。
看着儿子一步步“堕落”,我决心做出改变。
没想到,奇迹真的出现了。
把孩子从游戏中“抢”出来
怎么改变呢?
1、把预期降低,心态就会平和许多。
想着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,能让孩子彻底放下手机,是幻想。
手机之争不是速战速决的闪电战,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。
如果妄想通过几次说教,或者断网、没收手机等物力手段镇压,不现实。
青春期的孩子自控力就是不如成年人,况且我有时候都控制不住玩手机,何况他呢。
再者,在学校学了一天,想在家刷刷手机放松一些,人之常情。
儿子有一天诚恳的跟我说:
我也知道目前的这种状态是不对的,自己也确实没有能力走出来,经过不断尝试,还是管理不好作息,从理智的角度,是希望爸妈能拉一把的,只不过经常玩起来手机就又忘了
既然他控制不住自己,就需要借助规则来控制。
2. 约法三章,跟孩子提前商量好使用手机的规则
听过这样一句话:
“我们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小人,他喜欢偷懒,贪恋即刻的快乐。
我们不需要责备它,因为有它,我们才懂得休息,懂得享受。只是有时候我们需要把它管理起来,让它远离诱惑,给勤奋和努力让出道来。”
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安逸、快乐,孩子也不例外。
所以,与其一味禁止,不如画好底线。
在执行规则之前,先把规则和他反复强调最少一周,给他一个接受、内化的时间。
一是让孩子知道,我们尊重他的,愿意继续给他时间调整的,同时留给了他足够的思想准备时间。
二是也让他看到了我们管理手机的决心。
明确底线,晚上睡觉时手机不能留在房间。
坚决执行,每天十点半收手机。
在规定每日使用手机时长时,在孩子提出的时间基础上再多给一点,偶尔晚个十分八分的,也可以通融一下。
3、执行规则的时候,和善而坚定
他还是个孩子,肯定经常出现不按照规则办事、超时的情况。
我也不多废话。面对各种理由、借口,不与之纠缠,不多说,就是一个要求:
把手机给我,拿到手机就走。
情绪平稳,不唠叨,不指责,不评判,不恋战。
如果他闹脾气,我都会用看医生问诊式沟通的方法处理,拒绝不评判,示弱不抱怨:
“妈妈知道你现在有情绪,想继续玩手机,但是你妈走手机,我就没闹钟了,一晚上都会睡不踏实,规则是不能让步的。”
我就从外围花心理和精力,找手机的替代物。
比如邀请孩子到楼下散步,允许他和朋友出去踢球;
儿子喜欢小动物,我就给他买了小鹦鹉、小猫、蚕宝宝。
他回家必定会先逗会儿鹦鹉,撸撸猫,再喂喂蚕宝宝。
这都无形中减少了手机屏幕的使用时间,也让他变得更有责任感。
现在大部分时间,他都做到11点半睡觉了。
因为不会睡太晚,起床也变得容易,上学反而没那么难了,课堂中注意力也集中了。
你家是否有厌学休学的青春期孩子?评论区等你分享经历~~~
上一篇:白起打仗时有个规矩,军中士兵严禁吃羊肉,这是为何?_秦国_军事_魏冉
下一篇:没有了